標籤彙整: 軟體開發方法

分離式客製化開發:兼顧模組化與客製化的 Laravel 彈性架構

接案的時候,常常很想把一套系統寫完之後,一口氣賣給多個客戶。

偏偏每個客戶都有各自不同的客製化需求,沒辦法真的都拿同一個專案去佈署。

只好把一個專案複製成好幾份,然後分別客製化給不同客戶。

但這樣又會出現維護問題:各專案的差異越變越大。

之後就算更新了核心功能、修理了核心 bug,也很難一口氣替所有客戶升級。

如果各專案的差異是無法避免的,那有沒有辦法至少,讓核心系統與客製化的程式碼分開來放呢?

最好能讓各專案的檔案結構都像這樣:

System/
Customization/

如此一來,雖然 Customization/ 內的 code 不能重複使用,至少 System/ 內的 code 可以。

可以將 System/ 內的 code 更新進其他專案,也可以拿強化後的核心系統去接未來的新案子。

我把這種檔案結構稱為「分離式客製化架構」,下文用 SCA (Separated Customization Architecture) 代稱。

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在 Laravel 底下如何使用這種 SCA 架構。

前置需求

使用 SCA 架構非常簡單,只要安裝 laravel-modules 套件就可以了。

laravel-modules 套件非常單純,它只是運用了 Laravel 原生的 Package Development 觀念,幫助你把 app/ 與 resources/ 資料夾底下的程式碼移進另外的 Modules/ 資料夾而已。

Modules/ 內可以有一或多個資料夾,每個資料夾就跟一個獨立 laravel app 一樣,有自己的 controllers, views, entities, routes, migrations… 等等內容。

laravel-modules 套件就只是幫你讀取各個模組的內容而已,沒有其他黑魔法。

如此一來,你的 Laravel 專案的檔案結構會變成這樣:

Modules/
app/
resources/
...

注意到了嗎?它剛好對應到前面說的檔案結構:

System/
Customization/

Modules/ 就是 System/,而 app/ 與 resources/ 就是 Customization/。

那麼實際上該如何開發呢?以下直接舉例說明。

情境:你開發了一套 Awesome 通用系統來接案

首先你根據過去的經驗開發了一套 Awesome 電商官網模組,打算用它來接許多案子,賺大錢。

你的 laravel 檔案結構長這樣:

Modules/Awesome/
app/
resources/

Awesome 模組的 controllers, views, entities, routes, migrations… 等等內容都在 Modules/Awesome/ 裡面,就跟一個獨立 laravel app 一樣。

而 app 與 resources 資料夾內目前只有 laravel 預設檔案,你沒寫半行 code 在裡面。

你拿 Awesome 系統開始接案,接著客戶出現。他們有以下的客製化需求。

情境:客戶想修改 UI

客戶要求對首頁畫面微調。

這個時候請利用 laravel 原生的 Overriding Package Views 機制,你直接新增一個檔案:

resources/views/vendor/awesome/homepage.blade.php

就在這個檔案內隨心所欲的重寫或是亂寫吧!它會直接取代原本的這個檔案:

Modules/Awesome/Resources/views/homepage.blade.php

如果不只是畫面微調,這種模板覆蓋不夠用,那就可以視為修改系統的 business logic,請接著往下讀。

情境:客戶想修改系統的 business logic

客戶想修改結帳前的購物車頁面與功能。

此功能原本的 routing 定義在 Modules/Awesome/Http/routes.php 內:

Route::group(['middleware' => 'web', 'namespace' => 'Modules\Awesome\Http\Controllers'], function()
{
    Route::get('/shopping/cart', 'ShoppingController@cart');
    // blah blah...
});

請在原本 laravel 預設的 routes/web.php 內新增:

Route::get('/shopping/cart', 'ShoppingController@cart');

接著建立 app/Http/Controllers/ShoppingController.php 檔案,去繼承原先在 Modules/Awesome/ 內的 controller:

namespace App\Http\Controllers;

use Modules\Awesome\Http\Controllers\ShoppingController as BaseController;
use Illuminate\Http\Request;

class ShoppingController extends BaseController
{
    function cart(Request $request)
    {
        // 隨你修改商業邏輯 ...

        // 繼續用原有模板與覆蓋機制
        // return view('awesome::shopping.cart');

        // 或是在 resources/views/ 內建一個新的也行
        return view('the-new-cart');
    }
}

這樣就會直接取代原本的功能了!

最棒的是,這只是用上了基本的 OOP 類別繼承觀念,以及 laravel 的特性:「重複的話,後定義的 route 會覆蓋先定義的 route」。

有需要的話,domain model 內的類別也可以用同樣手法繼承來擴充。

比如說原本有個 Modules/Awesome/Cart.php 類別:

namespace Modules\Awesome;

use Illuminate\Database\Eloquent\Model;

class Cart extends Model
{
    // blah ...
}

你可以建立 app/Cart.php 這樣的子類別:

namespace App;

use Modules\Awesome\Cart as BaseCart;

class Cart extends BaseCart
{
    // blah ...
}

在新建立的 controller 內就可以使用這些擴充後的新 domain model 類別。

用這種手法可以自由新增程式碼!而且全是在 app/ 或 resources/ 資料夾內新增,完全沒碰到 Modules 內的東西。

情境:客戶想開發新功能

開發全新功能就更簡單了,直接在 routes/web.php 內增加 routing 後,在 app/ 與 resources/ 內增加你需要的檔案就行了。

就跟平常開發 laravel 專案一樣!

有需要的話,就在新的檔案裡面引入或是繼承 Modules/ 內的類別就行了。

情境:需要更新資料庫 schema

laravel-modules 有提供指令幫忙產生 migration 檔案。

所以屬於 Awesome 系統的 migration 檔案會在 Modules/Awesome/Database/Migrations/ 底下。

如果客製化時需要更新 schema ,就用 laravel 原生的 migration 指令在 database/migrations/ 內建立 migration file 即可。

連 migration file 都可以完全分離在 System/ 與 Customization/ 裡面!

結論

SCA 的特色在於它不預設你打算把專案模組化或是客製化到哪種程度。

你可以為了客戶在 Customization/ 內先寫完功能。之後有空再完全重構或是部份重構進 System/。

也可以遇到需求就先強化 System/,寫到不適合的地方再開始從 Customization/ 接手客製化。

你可以視情況來來回回,以一種混合的方式寫 code。

你可以邊寫邊決定,事後隨時反悔也沒問題,所以 SCA 非常適合接案類型的軟體開發。

針對 SCA 還有許多進階議題可以討論,本文只談最基本的觀念與技巧,但應該足以解決大部份的問題。

我自己用這種方式接案開發了幾個月,效果非常不錯,分享給各位參考。

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讓我知道,或是寄信到 [email protected] 與我討論。

(完)

軟體工程接案技巧:「週薪式兼職」報價

最近接網站開發的案子,特別是新創團隊的案子,我發現用週工時的兼職方式報價,比報固定價格的傳統接案方式好很多。

報價方式會像這樣:

  1. 接案者每週工作 N ~ M 個小時
  2. 每週收費為新台幣 X 元
  3. 預估案件大概 Y 週會做完
  4. 每 Z 週結帳一次

N、M、X、Y、Z 的原理如下:

  • 根據案件的困難程度、急迫程度來決定 N、M、X
  • 要讓案主知道估計的總花費,所以要估一個 Y
  • 接著由雙方的互信與方便程度決定 Z

這種報價方式看似含糊曖昧、對雙方來說都有風險。實際上卻正好相反,它比傳統報價方式符合雙方需求得多,也比較符合現實狀況。

舉例來說,我最近一次替新創團隊做網站的接案對話如下。我先說明報價方式:

111

接著補充說明一些:

222

案主很爽快的答應了,後續也進行得非常順利。這種兼職方式解決了傳統報價方式會遇到的3個問題:

  1. 需求與規格不必在事前定得非常清楚
  2. 消除案主的訂金恐懼、消除接案者的尾款恐懼
  3. 以連續多個較小的承諾培養互信,取代一次性的大承諾

需求與規格不必在事前定得非常清楚

軟體工程幾乎不可能準確規劃規格與細節,因此案件總金額、總工時根本估不準。

按照傳統的方式,雙方只能各憑經驗,討論出一個價格。這價格簡直是兩邊各猜一個數字之後妥協的,一點都不準,價格很少是公平的。常常導致接案者覺得自己被凹了,或是是案主覺得自己被當肥羊宰了。

其實,對很多案件來說,特別是新創團隊的案件,這種固定價格式的接案本來就不合理。

現在創業的商業方法論,講求執行、靈敏。趕快先開始,過幾天有新想法、新功能想做,再調整開發的優先順序。需求與規格本來就會跟一開始不同。

接案者要案主一開始就把規格訂得非常清楚,實在是強人所難。

而這種情況下,案主在一開始就想確認一個絕對數字的預算,也是強人所難。

除此之外,光是為了報價,就必須花一堆時間確認規格、需求。這些開會討論的時間成本很高,卻又不可能跟案主說「我給報價是要收費的」。

於是接案者為了保護自己,會演化出一種習慣:防禦式報價。

那就是把情況都往壞的方向預想,一律只給偏高金額的報價。這對整個接案市場都不是什麼健康的事情。

週薪式兼職不會出現防禦式報價。只要大致溝通一下需求,接案方大概了解情況,馬上就可以開始動工。

消除案主的訂金恐懼、消除接案者的尾款恐懼

對案主來說,什麼都沒拿到就要先付訂金,還經常是總額的1/3到1/2,壓力不小。

對工程師來說,一大部份費用卡在尾款,還有可能一拖再拖,結不了案,同樣可怕。

每 Z 週結帳一次,雙方觀察對方的時間多了許多,不用再賭人品。

以連續多個較小承諾培養互信,取代一次性的大承諾

傳統接案方式,雙方可能從頭到尾都彼此怕怕的,因為兩個沒合作過的人,要在一開始就互相綁定一個大承諾,也不知道案件會不會進行順利、對方人品到底怎麼樣。

而週薪式兼職,對案主來說,最糟的情況就是幾週之後工程師擺爛失聯了,損失幾週的錢。就算這樣也比傳統報價方式搞砸時,損失50%總金額的訂金好。

對工程師來說,最糟的情況就是定期結帳時,案主不付錢失聯了,損失幾週的錢。就算這樣也比傳統報價方式搞砸時,損失50%總金額的尾款好。

這種方式不但可以逐步培養互信,也對溝通很有幫助。

因為雙方每 Z 週必須真實面對彼此一次(付錢/要錢的時候,就是真實面對彼此的時候)。有什麼誤會都會被迫儘早說開,不會拖拖拖好幾個月,到要結案才發現雙方距離彼此期待差超多。屆時的誤解跟憤怒都會高到無法溝通了。

結語與經驗分享

本文一開始提到的接案經驗,雖然規模很小(我1人+案主方2人參與),但是執行得非常順利、非常愉快。連一開始的報價我都只看了一份 UI 的 pdf 檔一眼,5分鐘就給出報價。

我們甚至連合約都沒簽,隔天就開工,只花費 4 週就完成了這個案件。每週見面1-3次,搭配頻繁的線上討論,總金額新台幣 48,000 元。一點浪費時間的感覺都沒有,是一次非常理想的商業合作經驗。

下次接案、發案時,碰到傳統接案方式的困境的話,不妨以這種方式接案、發案,根據個別情況調整一下 N、M、X、Y、Z 參數即可。

傳統合作產生的商業糾紛,或許只是 pricing model 的問題而已。

附註:為什麼工時是區間、不是定額?

跟案主見面開會完之後的閒話家常,算不算工時?
工程師通勤去開會的時間,算不算工時?
工程師吃晚餐、出門散步的時候腦中在想演算法,算不算工時?
案主要求的技術工具太有趣,工程師自行額外看了一堆進階文件,算不算工時?

每件小事都要定義清楚算不算工時,有點不切實際,對雙方來說都很煩,而且斤斤計較這些東西有點傷感情。區間讓案主、接案者雙方都更自在。

不如承認這點曖昧性,兩邊都知道會有彈性,彼此守住一些議價的立場就好了。而且是區間的話,你也不用一直拿手錶計時了。每週抓固定幾個時段工作就差不多了。案主也不用每次開會要一直看手錶了。

除此之外,區間工時可以保護接案者的時薪高低的彈性。未來再接案時,你會有立場在 X/N 到 X/M 附近的範圍報價。

(完)

開發網站時,寫測試的3個簡單方法

許多想要學寫測試的朋友,常常不知道怎麼開始。

其實寫測試比大多數人以為的還要簡單。

就算是小型的網站、簡單的購物網站,也可以利用軟體測試加強軟體品質。

今天跟大家分享3個簡單的導入測試開發方法。

(本文使用 Laravel + PHPUnit 示範,但相關概念通用在任何語言/工具上。)

第一招、controller轉移到entity

開發網站時,大部份商業邏輯都在對entity(例:產品、訂單、使用者…etc)操作。

相關的code通常會散在controller裡面。

舉例來說,假設我們在寫一個購物網站,那麼把產品加進訂單、更新訂單金額的code會像這樣:

// ShoppingController.php

$product = Product::find(Input::get('product_id'));

$order->subtotal += $product->price

寫測試的目的是為了增加開發者的信心。

像上面這樣的code,有些人會覺得打開瀏覽器按個幾次,看看最後訂單金額是否正確就好。

反覆按個幾次,就算不寫測試,也對程式品質很有把握、相信它沒有bug。

但如果程式再複雜一點呢?例如增加不同運費的邏輯:

// ShoppingController.php

// 滿千元免運費
if ($order->subtotal > 1000) {
    $order->shipping_fee = 0;
} else {
    $order->shipping_fee = 100;
}

有些人依然覺得這不複雜,在瀏覽器上多操作幾次,然後看看金額、運費是否都正確即可。

但如果你像我一樣,採取比較嚴謹的立場,預設自己寫的所有code都有bug,那麼可以先把code從controller搬到entity:

// Order.php

class Order extends Eloquent 
{
    public function addProdut($product)
    {
        $this->subtotal += $product->price

        if ($this->subtotal > 1000) {
            $this->shipping_fee = 0;
        } else {
            $this->shipping_fee = 100;
        }
    }
}

然後可以這樣寫測試:

//OrderTest.php

class OrderTest extends TestCase 
{

    public function test_addProdut_with_shipping_fee() 
    { 
        $product = new Product();

        $product->price = 800;

        $order = new Order();

        $order->addProduct($product);

        $this->assertEquals(100, $order->shipping_fee); 
    }

    public function test_addProdut_without_shipping_fee() 
    { 
        $product = new Product();

        $product->price = 1500;

        $order = new Order();

        $order->addProduct($product);

        $this->assertEquals(0, $order->shipping_fee); 
    }

}

像這樣的測試寫好之後,就不用每次改動一點商業邏輯,就打開瀏覽器重複做一堆人工測試了。

如果運費的算法更複雜,根據訂單金額而有4、5種運費金額的話,

光是要測試運費邏輯,就要人工去操作下單流程好幾次。

這種時候,寫測試方便多了。

這種開發流程,我稱為「controller轉移到entity」。

一開始邏輯單純的時候,直接寫在controller即可。

複雜起來後,再把code轉移進entity,然後補寫測試即可。

第二招、轉移到service

接續上面的例子,來看看更複雜的例子。

現在產品賣掉的時候,產品本身的庫存數量要減一。

以原本的寫法來說,需要在entity加上這一行:

// Order.php

$product->amount -= 1;

然後在測試內多加幾行:

//OrderTest.php

$originalAmount = $product->amount;

$order->addProduct($product);

$this->assertEquals($originalAmount - 1, $product->amount); 

看起來沒多大問題。邏輯放在Order內還算合理,該測的也都測到了。

但如果邏輯再複雜一點呢?

假設有人氣指數的功能,在賣出去的同時,商品的人氣指數要加上10分:

$product->trending_score += 10

這行code還是放在Order類別內嗎?

為什麼一定是$order->addProduct($product),而不能是$product->addToOrder($order)呢?

隨著Product相關邏輯變多,商品加入訂單的功能不再完全像是訂單的事,也很像是Product的事。

像這種不知道要放在Order內還是Product內的時候,可以獨立出來成Service類別:

class AddProductToOrder
{
    public function handle($product, $order)
    {
        //blah
    }
}

測試的時候,改寫成這樣即可:

class AddProductToOrderTest extends TestCase 
{

    public function test_handle_with_shipping_fee() 
    { 
        $product = new Product();

        $product->price = 800;

        $order = new Order();

        $service = new AddProductToOrder();

        $service->handle($product, $order);

        $this->assertEquals(100, $order->shipping_fee); 
    }

    public function test_handle_product_amount()
    {
        // blah
    }

    public function test_handle_product_trending_score()
    {
        // blah
    }

}

跟第一招一樣,可以在程式變大之後、有必要的時候才獨立成service類別並補寫測試。

轉移的成本是很低的,幾乎只是把code從這邊剪下貼上到那邊而已。

第三招、轉移到專門的POPO

POPO(Plain Old PHP Object)是指單純的全手寫類別,不去繼承Eloquent之類的華麗類別。

雖然是最基本的OOP用法,卻常常被人們所忽略。

現在假設訂單進一步變複雜,運費的邏輯會根據消費者的所在地區而有不同:

class AddProductToOrder
{
    public function handle($product, $order, $country)
    {
        // blah

        if ($country == 'taiwan') {
            if ($order->subtotal > 1000) {
                // set shipping fee
            } else {
                // set shipping fee
            }
        } else if ($country == 'korea') {
            // set shipping fee
        }
        //blah blah
    }
}

再加上金額的變化,光是運費本身的計算就很複雜、需要寫很多測試才安心。

與其在entity或service內計算,不如弄一台運費計算機出來,會更分工明確:

class ShippingFeeCalculator
{
    public function calculate($productPrice, $customerCountry)
    {
        // blah
    }
}

接著就能替計算機寫許多測試,測到安心為止:

class ShippingFeeCalculatorTest extends TestCase
{

    public function test_calculate_taiwan_100_dollar_order()
    {
        $calculator = new ShippingFeeCalculator();

        $result = $calculator->calculate(100, 'taiwan');

        $this->assertEquals($someNumber, $result);
    }

    public function test_calculate_taiwan_600_dollar_order()
    {
        // blah
    }

    public function test_calculate_korea_100_dollar_order()
    {
        // blah
    }

}

本來的service就可以改寫成,吃計算機當作參數:

class AddProductToOrder
{    
    public function handle($product, $order, $country, $calculator)
    {
        $shippingFee = $calculator->calculate($product->price, $country);

        // blah
    }
}

POPO常常被人們忘記,因為太習慣把code全都寫進entity或是controller裡面。

其實,在程式複雜起來之後,最好把意義上獨立的部份各自獨立成類別。

然後分別替這些POPO寫各式各樣的測試,就能大幅增加軟體的品質與穩定性了。

結論

寫測試的目的純粹是為了增加安全感,讓工程師晚上安心入睡而已。

不需要撲天蓋地般地狂寫測試,適量的測試就非常足夠。

以中大型專案來說,寫測試可以幫助省下「非常大量的時間」。

實務上,在一開始商業邏輯不多的時候,寫在controller通常沒什麼問題,把幾個變數存進資料庫而已,不太需要寫測試。

等到邏輯慢慢變複雜,發現不寫測試會不敢上線的時候,再拉出來並且補寫測試即可。

希望你之後的專案開發,可以試試看寫測試帶來的好處與美妙!


歡迎訂閱轉個彎日誌的粉絲專頁,我很樂意和你分享各種心得。

(Photo via Elizabeth Hahn, CC licensed.)

PHP與撰寫測試入門

許多人對於撰寫測試躍躍欲試,卻因為PHPUnit等工具太複雜、

相關名詞艱澀難懂而不知該如何開始。

其實PHPUnit這類測試工具並非必須品,相關專有名詞也可以先擺一邊,

只要發揮創意想辦法測試就是第一步了。

我們從最簡單的形式開始談起吧!

假設我們有一個簡單的加法程式要測試


最簡單的測試其實只要這樣寫


要執行測試非常簡單,只要打開terminal然後輸入

php simple_add_test.php

就可以看到測試結果了!

PHP Parse error:  syntax error, unexpected '{' in /home/howtomakeaturn/projects/testing-tutorial/simple_add_test.php on line 10

突然發現if打成了$if,修正之後再次執行的結果是

PHP Parse error:  syntax error, unexpected '}', expecting ',' or ';' in /home/howtomakeaturn/projects/testing-tutorial/simple_add_test.php on line 12

發現少打一個分號,修正之後再次執行的結果是

PHP Parse error:  syntax error, unexpected '';' (T_ENCAPSED_AND_WHITESPACE), expecting ',' or ';' in /home/howtomakeaturn/projects/testing-tutorial/simple_add_test.php on line 13

發現多打一個單引號,修正之後再次執行的結果是

simple_add_test passed

終於通過測試了!

注意到了嗎?光是替這樣簡單的程式撰寫簡單的測試,就可以省下不少開發時間:原本要打開瀏覽器重新整理三次才能修完bug(人工測試3次),變成只要在terminal跑三次就修完bug了!

Q1: 打開瀏覽器重新整理三次其實沒花多少時間...寫測試真麻煩,而且不划算。

有人說寫測試一定划算,也有人說寫測試一定不划算,其實都是不對的說法!
某些情況下確實不用寫測試,光靠瀏覽器就人工測試完成了。
但很多時候人工測試的時間會大於撰寫測試的時間。譬如說一個需要先登入、輸入一串假資料、東點西點按鈕才出現結果的頁面。那種時候,寫測試就會划算了。

Q2: 二加三等於五是什麼爛測試...,也太不嚴謹了吧。

這類稱之為happy path的測試確實非常隨便。但是以入門來說,光寫這類測試其實已經有很出色的測試效果:

1. syntax error全部會被找到
2. 至少確認happy path通過了。很多時候程式出錯就是連這種happy path都過不了

不過,為了謹慎起見,我們來寫更完整的測試吧!


接著在terminal輸入

php simple_add_better_test.php

會看到結果顯示

simple_add_test passed
simple_add_test passed
simple_add_test passed
simple_add_test passed

恭喜,通過更嚴酷的測試了!

Q3: 老實說你的測試還是很爛...只是拿1跟2跟0跟-1隨便測一下而已,實在不能保證什麼。

沒有錯,其實軟體測試從來就無法保證軟體不會出錯。
有人說軟體測試是為了讓程式正確執行,其實不太正確!
軟體測試只是為了讓你對程式有信心而已。
要測到什麼程度則取決於:

1. 你心臟有多大顆
2. 這個程式值得你花多少時間去測到何種程度

以你的高標準來說,可以再拿999,999,999跟-999,999,999,999,999,999等數字去測,甚至拿null、空字串、亂數字串丟進去測(如果你覺得有意義的話)。

很不幸的,大部份的程式不會像上面那樣單純顯示結果,而是會包含一堆html。
像是一個新增文章的程式,使用者會從表單填寫標題與內容,接著以HTTP POST送出。


Title:

像這樣結果複雜的程式,該怎麼測試呢?

嘿嘿,還記得一開始說的「只要發揮創意想辦法測試」嗎?

我們來檢查最後結果有沒有包含特定字串吧!


接著在terminal輸入

php blog_submit_test.php

會看到結果顯示

blog_submit_test for title passed
blog_submit_test for content passed

奇妙吧!根本還沒打開瀏覽器,就幾乎可以確定這個新增文章的程式沒問題了!
不但syntax確認沒問題,也很有信心會正確新增文章!

Q4: 這個測試未免也太爛了。一看就知道bug一堆。要是測試標題輸入「Title」不就會抓到h1裡面那個「Title」?那就是根本沒測到!另一個測試「I am happy」更扯,如果頁面其他地方本來就有字串包含「I am happy」,不就毫無意義嗎?

說得真好!不過Q3已經說了,軟體測試只是為了對程式有信心而已。
雖然只寫了兩個破爛測試,但我已經對程式很有信心囉!我認為OK的!
而且不是說了要發揮創意嗎?不然我還能怎麼測呢?

好吧,其實會這麼鳥是因為呈現邏輯(presentation logic)和商業邏輯(business logic)混在一起的關係。
把business logic獨立出來測吧!

先把business logic獨立出來放進另一個檔案,包進function內


再改一下原本程式


Title:

測試則改寫成


接著在terminal輸入

php blog_submit_v2_test.php

會看到結果顯示

blog_submit_test for title passed
blog_submit_test for content passed

酷吧!你提到的「頁面其他地方本來就有字串包含『I am happy』」的bug解決了!
這下是不是對程式更有信心了?
除此之外,現在測試裡面不再硬塞value給$_POST變數,也不再需要output buffering的技巧了。
事情更單純了吧。你常聽到有人說測試要一小塊一小塊測,就是這麼一回事。

Q5: 不對喔...我發現事情不對勁。這下你的測試根本沒include到blog_submit_v2.php這支檔案!檔名根本不配blog_submit_v2_test.php。變成只測到business logic而沒測到presentation logic了。

我測完business logic其實已經很安心了,至於presentation logic的話我會直接打開瀏覽器,頁面正確顯示我就安心了。你真要那麼教條化嗎?好吧那你再寫一個測試去include blog_submit_v2.php這檔案好了。(寫那種測試的時間真的值得嗎?直接開瀏覽器檢查不好嗎?)
但是我同意blog_submit_v2_test.php這命名有問題。就改成add_blog_to_db_test.php吧!

Q6: 等一下!我發現你的範例跟測試都是個笑話!你把add_blog_to_db函式最重要的任務「資料庫存取」省略了!回傳那array根本搞笑,真的存取資料庫是要怎麼測試?你倒是說說看。

老話一句,發揮創意吧。把mysql函式寫得不成功便成仁就是一種方式

if (mysqli_query($conn, $sql)) {
    return [$title, $content];
} else {
    die("Error: " . $sql . "\n" . mysqli_error($conn));
}

或是最後回傳true之類的,讓測試程式能夠檢查就好。發揮創意吧,發揮創意吧。

讀到這邊,相信你已經發現一件事了:最傳統的一個php檔案寫到底的寫法,非常難以測試。就算測了心裡也很不踏實。聽過有人說「寫測試不難,難的是寫出能被測試的程式」嗎?

以後不要再寫像那樣老舊的php code了,建議把重要的business logic全部包成獨立的function,然後再分別測試function比較好!

除此之外,前面只用到==運算子和strpos函式而已,如果想寫出更多種的測試,光是內建函式就有這些可以用喔
is_​array
is_​bool
is_​callable
is_​double
is_​float
is_​int
is_​integer
is_​long
is_​null
is_​numeric
is_​object
is_​real
is_​resource
is_​scalar
is_​string
很酷吧!記得,重點是發揮創意,寫出能被測試的code、從最基本的測試開始做起!

有測試總比沒有好!

Q7: 我發現盲點了。寫測試說是要節省開發時間,但是光跑測試本身我就要輸入

php simple_add_test.php
php simple_add_better_test.php
php blog_submit_test.php
php blog_submit_v2_test.php

這東西四次!想想看,每次增加新功能或是修改舊功能,為了確保全部程式都正確,我要重新輸入這東西四次!光是打字我就飽了,哪有更省時間?

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寫一個測試主程式就好啦


以後只要在terminal輸入

php test_suite.php

會看到結果顯示

simple_add_test passed
simple_add_test passed
simple_add_test passed
simple_add_test passed
simple_add_test passed
blog_submit_test for title passed
blog_submit_test for content passed
blog_submit_test for title passed
blog_submit_test for content passed

光是這麼無聊的範例,看到9個測試都通過就很有成就感了,正式上線的application那種幾百幾千個測試通過的感覺更充實、更對系統穩定性有把握。

每次增加新功能或是修改舊功能,為了確保全部程式都正確,記得都跑一次php test_suite.php喔!再也不需要打開瀏覽器點來點去半天了!

結語

這篇文章是對測試基本觀念的說明,實際開發時使用PHPUnit或是其他測試框架,在做的事情其實跟本文差不多。

如果認為PHPUnit太複雜的話,可以先從比較簡單的測試工具開始,像是SimpleTest就不錯。

至於所謂嚴謹的測試技巧,以及物件導向的開發測試手法,我們下次再談吧!


社群feedback(last updated: 2015-10-14)

本文在PHP台灣FB社群引起一些討論與檢討,

推薦大家一併延伸閱讀

討論串一

討論串二

這樣寫測試錯了嗎?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在這裡訂閱。我有新想法的時候,很樂意跟你分享。

本文的程式碼可以在這裡取得。

(Photo via Masahito Oku, CC Licensed.)

ARCA架構:以 Active Record 為軸心的架構

越來越多的framework本身提供Active Record實作。

不管是Rails的Active Record,還是Laravel的Eloquent,

這些Active Record實作的功能越來越豐富而強大。

它讓開發速度更快了,但也因為太多功能塞在一起,容易寫出極度肥胖的萬能類別。

該怎麼使用這種萬能類別,又不至於讓它胖到難以維護呢?

我從工作中整理出了稱之為ARCA的架構。今天來跟各位分享。

註:本文程式碼多以Laravel框架舉例。但是相關概念通用在任何擁有Active Record的語言/框架。

簡介

ARCA全名「Active Record Centered Architecture」,

也就是「Active Record中心架構」,以Active Record為主軸的軟體架構。

ARCA試圖在享受Active Record帶來的開發速度的同時,拉出一定的架構。

這套架構適用於中型以上(連續開發3個月以上)專案,不適用於小型專案(像是餐廳官網)。

ARCA架構

ARCA架構由幾個元素組成,檔案結構看起來如下(以MVC舉例):

一個元素會是一個資料夾,或是一個檔案(類別)。

/View資料夾
/Controller資料夾
/Model資料夾
…./Entity Model資料夾
……../Entity類別
……../Repository類別
……../Presenter類別
……../Form類別
…./Service資料夾
……../Service類別
…./Operation Model資料夾

Entity Model資料夾

擺放與一種entity相關概念的程式碼。

將一種entity相關的程式碼放在同一個資料夾。

Entity類別

entity是公司在乎的商業領域(domain)中,代表現實世界的一種事物。

常見的entity包含訂單、商品、顧客、禮券、文章。

通常會代表現實生活中的一種事物、需要具備ID。

在ARCA中負責直接繼承Active Record的類別。

這是ARCA架構的重點所在。遵照少數的類別命名、資料表命名慣例(convention),

直接賦予這些entity類別多種能力:

  • 物件property存進資料庫的相關操作(CRUD)
  • entity間的relationship
  • 對資料庫取出的值做適當轉換

而開發者所要做的,只是寫好類別定義與幾個函式而已。

class User extends Eloquent {

    public function phone()
    {
        return $this->hasOne('Phone');
    }

    public function comments()
    {
        return $this->hasMany('Comment');
    }

}

也正是Active Record的多功能,讓entity的建立如此迅速。

公司domain所需的商業行為,與entity相關的動作都是寫在此處。

class User extends Eloquent {
    // ...
    public function addComment()
    {
        // ...
    }
}

Repository類別

封裝query logic,提供取得entity(一或多個)的不同方法。

不論是Rails的Active Record還是Laravel的Eloquent,都有提供查詢(query)的功能。

舉例來說,想要拿出新舊排序過的精選文章,可以這樣寫:

Article::where('featured', true)
            ->where('status', '=', Article::STATUS_PUBLISHED)
            ->orderBy('published_at', 'desc')
            ->get();

但是這幾行程式碼很可能常常用到,會到處重複。

這時就可以用repository封裝這段code:


class ArticleRepository
{
    public function getFeaturedArticles($count = 3)
    {
        return Article::where('featured', true)
                           ->where('status', '=', Article::STATUS_PUBLISHED)
                           ->orderBy('published_at', 'desc')
                           ->take($count)
                           ->get();
    }
}

以這段封裝來講,不但讓controller內的code可讀性提昇,同時還提供取出不同數量的參數功能。

// in controller
$repository = new ArticleRepository();

$articles = $repository->getFeaturedArticles(10);

ARCA內的repository都依賴Active Record提供的query實作,

所以建立一個abstract class再讓所有repository都繼承它是一個好主意。

參考這份EloquentRepositoryArticleRepository實作。

Presenter類別

封裝與business logic無關,只與呈現(presentation)相關的logic。

entity相關的名稱、金額、日期,常常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呈現格式。

將這些寫成entity的function可不是好主意。

這類presentation logic可以獨立成presenter類別。

(或稱View Objects…。注意:軟體名詞在不同社群的用法極度混亂。)

概念上只是將entity塞進presenter,也就是decorator pattern

實作上可以依不同語言、框架的特色發揮創意。

像是這套善用了PHP特性,讓presentation 相關的code明確分離。

Presenter長這樣:

class UserPresenter extends Presenter {
    public function fullName()
    {
        return $this->first . ' ' . $this->last;
    }
}

接著可以從entity直接使用presenter實體,呼叫presentation logic。

$user->present()->fullName

Form類別

處理使用者從HTTP表單填入的資料,封裝驗證(validation) logic。

web application少不了大量的運用html表單與使用者互動。

針對user input的驗證 logic(例如字串長度、日期、金額大小)可以抽出來成為Form類別。

(在Laravel 5稱為Form Request,在Rails社群稱為Form object

原理上來說,就是將表單傳來的參數傳給Form類別,在裡面驗證過後才決定是否執行下一步驟。

舉例來說,這件事若在controller內進行,看起來就像:

$form = new ArticleForm( Input::all() );

if ( ! $form->isValid() ){
    return Redirect::back()->with( [ 'errors' => $form->getErrors() ] );    
}

$article = new Article( Input::only('title', 'content', 'status') );

$article->save();

而Form類別的實作則依照語言/框架的不同各自發揮。

舉例:Rails可用VirtusLaravel可應用Validator

Service資料夾

擺放跨domain概念的程式碼。

多個service類別會放在此資料夾。

Service類別

概念上不屬於任何entity的business logic可以獨立成service。

通常是施加在多個entity上(來自不同domain)的複雜行為。

舉例來說,計算訂單的折扣與售價,通常會涉及訂單與禮券,並且運算邏輯較為複雜:

class PriceService
{
    public function calculate(Order $order, Coupon $coupon)
    {
        // ...
    }
}

使用時,將entity傳進去即可:

// in somewhere, maybe a controller

$order = /* get the order */;

$coupon = /* get the coupon */;

$service = new PriceService();

$service->calculate($order, $coupon);

Operation Model資料夾

圍繞某種行為概念的程式碼可以整理起來、放在一起。

當service開始依賴其他service時,代表這項行為開始變得複雜、開始造成理解的困難。

試著看清是哪個概念(這很不容易)、以它命名(也不容易),建立出Operation model。

舉例來說,電子商務公司提供報價會同時涉及「禮券折扣」、「出貨日期」、「總金額」的計算。

也就是QuotationService(報價)會用到DiscountService(計算折扣金額),

DueDateService(計算出貨日期), PriceService(計算總金額)。

這時可以將它們從Service資料夾移出、建立一個Quotation資料夾、再全部丟進去。

丟進去之後可以進行適當的refactoring,增加這幾個類別間的cohesion,降低之後理解的困難。

也可以進一步使用Facade Pattern封裝這些類別,建立一個統一對外的接口,

降低其他地方的程式碼與這個Operation Model的coupling。

以上面報價的例子來說:

class QuotationManager // 我決定將它直接視為某種管理員,不再視為單純的service
{
    
    protected $due;
    
    protected $price;

    protected $discount;
    
    public function __construct(DueDateService $due, PriceService $price, DiscountService $discount)
    {
        $this->due = $due;
        
        $this->price = $price;
        
        $this->discount = $discount;
    }
    
    public function calculate(Order $order)
    {
        // 可能依序執行某些business logic,也可能只是直接呼叫底下的service
        /*
        $this->due->calculate($order);
        
        $this->price->calculate($order);
        */
    }
    
    public function discount(Order $order, Coupon $coupon)
    {
        // 可能依序執行某些business logic,也可能只是直接呼叫底下的service
        // $this->discount->calculate($order, $coupon);
    }
   
}


結語

討論架構時,通常只討論概念,不將檔案結構列入討論。

我認為那樣的討論讓很多人有看沒有懂,所以將檔案結構一併納入ARCA說明了。

ARCA不是一種理論或是無敵的架構,只是一種用來搭配Active Record,

將常用元素(或說是Design Pattern)組合起來的一種方式而已。

可以將ARCA架構視為一種適合新創公司快速開發的、通用的中型基本架構。

隨著情況不同,做出調整、增減元素(例如好用的Factory類別)即可。

有任何疑問,或是有推薦的好用Design Pattern,覺得適合加進ARCA嗎?

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在 Twitter @howtomakeaturn 和我討論。


Q&A

Q1: Service類別的例子怪怪的…明明可以寫進其中一種entity啊!像是這樣就可寫進訂單entity:

class Order extends Eloquent
{
    public function calculatePrice(Coupon $coupon)
    {
        // ...
    }
}

何時放在entity,何時獨立成service呢?

如你所說,一項行為究竟是否足夠「複雜」到需要獨立出來,的確屬於開發者的主觀判斷。

但是認定所有行為都不「複雜」的話,entity很容易變得極度肥胖喔。

Q2: 我覺得用Active Record會讓測試很難寫,有解法嗎?

這確實是Active Record的一大缺點:在測試時很難不去碰到database。

使用快速建立測資的套件,似乎是唯一能勉強接受的方法。

Ruby有factory_girl,PHP有Factory Muffin

參考看看吧。

(Photo via SuperCar-RoadTrip.fr, CC licensed)

CodeIgniter不是OOP好老師

寫完框架不應該有「MODELS」資料夾之後,

收到林先生來信如下:

您好, 我剛拜讀完您的「框架不應該有「models」資料夾」
我對文章的內容有許多地方不理解…不…可以說是混亂
我本身較熟悉的框架只有CI, 平時的撰寫模式就是將使用者的輸入放在controller做驗證, 驗證通過之後才會將之丟進model class(或是您稱呼的 entities)做處理, 丟進model class處理時會有一些除了真正該執行的任務外以外的行為(像是註冊新會員時我會需要檢查帳號是否已被使用或是不是黑名單), 根據model class 的回應結果決定controller該輸出什麼結果或view
然後我看到了「抽出行為邏輯變成Service Objects、抽出表單驗證邏輯變成Form Objects、抽出資料庫查詢邏輯變成Query Objects、抽出呈現邏輯變成View Objects…聽起來真棒,也確實很有幫助,不是嗎?」這一段, 您想表達的意思是否是將各種行為(驗證輸入資料、查詢/寫入資料庫或其他的行為邏輯)細分出來放在model(或像您所的依照專案/公司名稱做分類)底下, 而controller則是扮演操作這些entities角色?

我可以理解你的困惑,我可以理解你的混亂。

我有整整一年使用CodeIgniter開發。

當我第一次看到Reddit上頭大家的討論、當我第一次看到Laravel論壇的原始碼

我也是完全一頭霧水:這些人在用的PHP跟我在用的PHP是同一個嗎?

轉進Laravel社群幾個月之後,我終於知道問題出在哪了。請聽我娓娓道來。

CI不鼓勵你打造Entity

…驗證通過之後才會將之丟進model class(或是您稱呼的 entities)…

這句話不正確。CI的Model不是Entity。

…而controller則是扮演操作這些entities角色?

這句話不正確。service object, view object, form object都不是entity。它們是與entity相關的類別。

CI的Model並沒有代表「現實生活中的一種事物」,

它只是負責「把一張資料表的內容直接丟回去」而已。

以Blog Model舉例,假設它在資料表有title跟content欄位,但是沒有summary欄位。

如果我們需要文章簡介summary(由title加上content前100字組合而成),

在Laravel它會是這樣:

class Blog extends Eloquent
{
    public function summary()
    {
        return $this->title . substr($this->content, 0, 100);
    }
}

在Model之外用到Entity的時候,會是這樣:

$blog = Blog::find($id);

echo $blog->summary();

你得到了$blog這個entity,它代表著一篇部落格文章。

這篇文章很樂意告訴你它的summary。

但是在CI呢?

class Blog_model extends CI_Model {
    //...
}

$this->load->model('Blog_model', 'blog');

$blog = $this->blog->get($id);

echo $blog->summary();// 噴error!我根本不是一篇文章!我只是一個陣列呀!

從CI的Model拿到的東西,只代表「跟文章相關的一坨資料」。可以是Array或是stdClass。

並不代表一篇部落格文章,也無法具有「行為」。

CI的Model不是Entity。

我提到的Service Objects、Query Objects、View Objects都是圍繞著Entity打轉,而CI本身只幫你拉資料出來,沒幫你做Entity。也難怪會一團混亂了。

怎麼會這樣?

這裡的Entity說穿了就是將資料庫的資料轉換成物件而已。

可以自己寫Class手動將資料庫的value一個一個轉成物件的property。這麼做又麻煩又緩慢。

常見的作法是直接用ORM,可以是Data Mapper Pattern或是更常見的Active Record Pattern。

許多框架都會提供Active Record Pattern的實作,Laravel, Rails都是。

有Entity可以幹嘛?

可以讓程式碼更優雅。

我就直接拿View Objects、Query Objects、Form Objects做舉例了。

View Objects

這個View Object實作為例,

你可以把User Entity中只與「呈現」相關的logic抽出來成這種類別:

use Laracasts\Presenter\Presenter;

class UserPresenter extends Presenter {

    public function fullName()
    {
        return $this->first . ' ' . $this->last;
    }

    public function accountAge()
    {
        return $this->created_at->diffForHumans();
    }

}

使用的時候這樣即可:

 echo "Hello, "  . $user->present()->fullName;

Query Objects

這個Query Object實作為例,

你可以把取得文章的多種不同方式logic獨立出來,成為這樣的class:

class ArticleRepository extends EloquentRepository
{
    public function getFeaturedArticles($count = 3)
    {
        return $this->model->with(['author', 'slug'])
                           ->where('status', '=', Article::STATUS_PUBLISHED)
                           ->orderBy('published_at', 'desc')
                           ->take($count)
                           ->get();
    }
    public function getAllPublishedByTagsPaginated($tags, $perPage = 10)
    {
        return $this->getAllPublishedByTagsQuery($tags)->paginate($perPage, ['articles.*']);
    }
    public function getAllPublishedByTagsQuery($tags)
    {
        $query = $this->model->with(['author'])
                             ->where('status', '=', Article::STATUS_PUBLISHED)
                             ->join('article_tag', 'articles.id', '=', 'article_tag.article_id')
                             ->orderBy('published_at', 'desc')
                             ->groupBy('articles.id');
        if ($tags->count() > 0) {
            $query->whereIn('article_tag.tag_id', $tags->lists('id'));
        }
        return $query;
    }
    public function getArticlesByAuthorPaginated(User $author, $perPage = 20)
    {
        return $this->getArticlesByAuthor($author)->paginate($perPage);
    }
    public function getArticlesByAuthor(User $author)
    {
        return $author->articles()->orderBy('articles.status', 'asc')->orderBy('published_at', 'desc')->orderBy('created_at', 'desc');
    }

}

在使用的時候,只要這樣即可:

    //這是controller中的一個function
    public function getIndex()
    {
        $repository = new ArticleRepository();
        // 取得已發布的特定標籤的特定分頁下的所有文章
        $articles = $repository->getAllPublishedByTagsPaginated($tags);
        // ...
    }

Form Objects

Form Objects倒是跟entity比較無關,但我還是舉例給你看它長相。

這個Form Object實作為例,

你可以把建立Article的表單驗證logic抽出來成這種類別:

class ArticleForm extends FormModel
{
    protected $validationRules = [
        'title'           => 'required|min:10',
        'content'         => 'required',
        'laravel_version' => 'required',
        'status'          => 'required',
        'tags'            => 'required|max_tags:3',
    ];
    protected function beforeValidation()
    {
        \Validator::extend('max_tags', function($attribute, $tagIds, $params) {
            $maxCount = $params[0];
            $tagRepo = \App::make('Lio\Tags\TagRepository');
            $tags = $tagRepo->getTagsByIds($tagIds);
            if ($tags->count() > $maxCount) {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
}

在使用的時候,只要這樣即可:

   // 這是在controller內的一個function
   public function postCreate()
   {
        $form = new ArticleForm();
        if ( ! $form->isValid()) { //驗證表單內容是否滿足條件
             // 顯示錯誤訊息叫使用者重新輸入
        }
        // ...
   }

以上,你會發現各式各樣的logic都可以拆分成獨立class,讓思維上比較OOP。

controller裡面的code可讀性也高很多。

這些在CI中比較難做到。CodeIgniter不是OOP好老師。

當然了,有些人很討厭OOP,對它一點興趣也沒有。看著辦吧。


Q&A

Q1: 可是CI有Active Record類別啊?

CI的Active Record類別是整個CI社群最悲慘的誤會之一。

CI的Active Record完全是叫爽的。

那根本沒有實作Active Record Pattern,只是個陽春的Query Builder(幫你打造SQL query的助手)而已。

CodeIgniter’s “Active Record” isn’t what the real active record is all about.

You’re also being lead astray by CI’s rather confusing name ActiveRecord, which actually doesn’t implement the ActiveRecord pattern.

CodeIgniter has a query builder it calls “ActiveRecord”, but which does not implement the Active Record pattern.

CI的狗屁Active Record就是一個對使用者有害、混淆觀念、沒人要點破、

大家不求甚解、為了行銷而存在的垃圾名詞。

業界不像學界嚴謹,大家永遠為了行銷在瞎搞,這種狗屁到處都是。

「MVC」就是其中程度最誇張的例子。

Q2: 我整篇文章都看不太懂,我現在更緊張了。

別急,慢慢來。OOP要寫得優雅,本來就非常不容易。

有空去摸摸看Laravel吧,感受一下,也許會有靈感。

有問題可以到Laravel台灣發問唷。


社群看法(2015-4-6)

PHP台灣

框架不應該有「models」資料夾

各大back-end framework幾乎都採用了「MVC」架構。

它們至少會有「views」、「 controllers」、「 models」三個資料夾。

「views」跟「controllers」沒太大問題,但是「models」資料夾根本不該存在。

我要對這些框架提出嚴厲指控:

「models」資料夾的存在是一種錯誤的架構設計。它不但阻礙新手學習,還會傷害scalability。

任何back-end framework都不應該有「models」資料夾。

我會在這篇文章解釋理由,並且提出改善架構設計的幾個方向。

哪些框架有「models」資料夾?

光是我接觸過的Ruby、PHP框架,就至少有:

  • Rails(Ruby)
  • CodeIgniter(PHP)
  • Yii(PHP)

除此之外,像是Java, Python還是什麼語言,

一定也有框架做這種事:放一個「models」資料夾在那邊。

這真是大錯特錯。

你到底要放什麼東西到「models」資料夾裡面?你覺得Model是什麼?

Model是什麼?

撇開我之前提到的MVC正名爭議不談,光是MVC的M該如何解釋就已經是個大哉問。

看看這則出色的Stack Overflow問答:

How should a model be structured in MVC?

Model是layer、它包羅萬象、它涵蓋你全部的business logic。

眾說紛紜中,這是我們唯一能有的共識。

Model難以定義、沒有絕對正確的架構設計。聽起來真令人洩氣,對吧?

不!這樣很好!這樣才對!軟體架構本來就是大哉問,有無限種可能的方法,

這也是我們所有人應該要一起討論和嘗試的地方。

而「models」資料夾卻嚴重妨礙我們討論、阻止我們思考,

它不但阻礙新手學習,還會傷害scalability。

「models」資料夾如何阻礙新手學習?

說明這段之前,我先定義一個名詞:「entity」。

我將entity定義成「代表現實生活中的一種事物」。

以常見的Active Record pattern來說,

// user.rb
// Rails
class User < ActiveRecord::Base
// user.php
// Laravel
class User extends Eloquent
// post.php
// Yii
class Post extends CActiveRecord

類似這樣的東西,你一定看過。

user.rb、user.php、post.php,這些就是我所謂的「entity」。

也就是這些「entity」,讓新手容易誤以為「entity」就是MVC裡面的M。

錯!M是layer,entity只是M裡面的組成元素之一而已。

「models」資料夾的存在本身,會讓新手以為「弄幾個entity類別丟進去就搞定架構了」。

然後entity的行為、對entity做出的行為、關乎兩個以上entity的行為,管他什麼logic,

管他什麼行為,全部想辦法塞進entity類別。

下場通常就是:那些entity類別最後變得超肥胖、難以理解、動輒達到上千行程式碼。

我稱之為「胖胖entity」。

「models」資料夾帶給新手「model == entity」錯覺!

「models」資料夾誘惑新手去做出一堆胖胖entity!

「models」資料夾如何傷害scalability?

看看Rails社群這篇出名的文章:

7 Patterns to Refactor Fat ActiveRecord Models

幹得好!它點出「胖胖entity」的問題,並給出7個patterns去協助你設計軟體架構。

抽出行為邏輯變成Service Objects、抽出表單驗證邏輯變成Form Objects、抽出資料庫查詢邏輯變成Query Objects、抽出呈現邏輯變成View Objects...聽起來真棒,也確實很有幫助,不是嗎?

問題來了:抽出來的這些類別,到底要放哪裡?

我們看看文章下面comments提到的範例:GItLab

它的檔案結構如下:

/lib
    /gitlab
    /tasks
    /...
/app
    /assets	
    /controllers	
    /finders	
    /helpers	
    /mailers	
    /models	
    /services	
    /uploaders	
    /views	
    /workers

新的問題來了:那個「models」資料夾到底代表什麼?它是我們包羅萬象的偉大Model layer嗎?那finders、services、uploaders為什麼跟models在同一層,而不是在models裡面?lib/底下的gitlab/又是怎麼回事?難道GitLab的商業邏輯也出現在lib?

這就是我想說的:「models」資料夾的存在從一開始就污染了架構設計。

它引誘人們把entity全丟進去。結果除了entity以外的東西,像是前面的Service Objects、 Form Objects、Query Objects、View Objects,還有後面的finders、services、uploaders、gitlab全都不知道放哪了。只好隨便亂放。

GItLab原始碼中的models有代表MVC的M嗎?怎麼不改名叫entities?

就算改了又如何?Model layer到底在哪裡?四分五裂、結構鬆散。

一團混亂的設計、難以理解的命名、與MVC的M不相容的檔案結構。

所以我說,「models」資料夾傷害scalability!

那該怎麼辦?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得要了解MVC是三個極度不對稱的存在。

V: 負責呈現UI
C: 負責接受request、請M處理、回傳response
M: 負責全部的business logic

M幾乎是你的整個application。

你可以在框架底下,找地方建一個空資料夾,用公司名稱或是專案名稱替它命名,

然後開始煩惱軟體架構這件事。

好好煩惱entity要放在哪裡、Service Objects、 Form Objects、Query Objects、View Objects、finders、services、uploaders這些要放哪裡,彼此又要怎麼分門別類。

MVC不是萬靈丹,只是軟體架構的入門磚。

架構設計本來就是這麼難,OOP本來就是這麼難。

恭喜你,至少你跨出第一步了:

你不再把一堆胖胖entity丟進「models」資料夾,然後覺得設計完軟體架構了。


Q&A

Q1: 「models」資料夾毫無優點嗎?

「models」資料夾還是有少數優點。
它是一種quick and dirty作法,鼓勵你眼中只看見entity,然後把所有business logic全塞進裡面。
換句話說,它在小型的專案可以幫你節省時間。但它的優點也僅此而已。

Q2: 你的結論好空泛,什麼建一個公司名稱空資料夾啊。拜託給點方向?

沒問題,我給你兩個架構設計的參考方向。

第一個來自這篇文章:

Rails is Not Your Application

引用作者的話,核心精神如下:

Rails不是你的application。它可以是你的views還有資料來源,但不是你的application。把你的application放在Gem裡面或是lib/資料夾底下。

我不覺得這樣有很優雅,但至少點出一個可能方向,並且至少不再有models資料夾。

我第二個要給你的,是Laravel官方論壇原始碼

這個Laravel.io專案簡稱為Lio,結構如下:

/app
    /controllers
    /views
    /Lio
        /Core
            /...
        /Accounts
            /User.php
            /UserPresenter.php
            /UserRepository.php
            /UserCreator.php
            /....
        /Articles
            /Article.php
            /ArticlePresenter.php
            /ArticleRepository.php
            /ArticleCreator.php
            /....
        /Comments
        /...

光看檔案結構就很優雅。也正是我前面所說的:建一個空資料夾,用公司名稱或是專案名稱替它命名,然後開始煩惱架構設計這件事。

想想看Laravel官方論壇的原始碼為什麼長這樣吧。

Q3: 講得好像多有道理!我覺得你只是在鬼扯!框架的製作團隊都是業界大神,既然他們決定要有「models」資料夾,必定有它的正當性!

不,你錯了。那些業界大神只是背負了行銷框架的壓力。

他們為了滿足用戶的錯誤期待而委屈地放了個「models」資料夾在那。

但還是有高尚的人存在。PHP最被推崇的框架Laravel就沒有「models」資料夾。

向Laravel的Taylor Otwell致敬吧!

他不願成為殘害新手的幫凶,硬是把「models」拿掉了,

強迫你去思考:「軟體架構到底該長怎樣」。

你要自己在Laravel裡面做一個「models」資料夾,然後把那些entity class全丟進去嗎?

那你是自願把entity當成整個Model,真遺憾,

但別說是Laravel鼓勵你這麼做。Laravel盡力了。

Q4: 少自以為了解Taylor Otwell了!你憑什麼代替他發言!

Reddit上有一則 Why would anyone choose Laravel over Symfony or Silex?

Taylor Otwell本人親自做出回答。下文擷取自第四段:

我個人在開發Laravel 4的早期階段就想把「models」資料夾整個移除了。因為我不覺得它有用,也不覺得它能協助你設計軟體架構。而且它還會引誘人們掉入「model == database」的陷阱裡。所以,我希望你不要覺得我對架構設計很無知。我花了點時間才想清楚我到底想在PHP世界打造什麼。

Laravel實作Active Record Pattern,資料表映對到entity class。他指的「model == database」陷阱就是我說的「model == entity」錯覺。我並沒有代替他發言。

Q5: 我還是覺得,你沒有資格批評那麼多框架。「models」資料夾就是有某種正當性。除了Taylor Otwell,我看也沒有其他權威支持你的說法!

前面提到的出色Stack Overflow問答:

How should a model be structured in MVC?

作者是tereško。

Stack Overflow上關於MVC的幾個最高分討論,全都是由tereško解答

下文擷取自那篇出色問答的段落「What a model is NOT」:

model不是一個class,也不是任何一個單一物件。這是一個超級常見錯誤,因為大部分的框架都在助長這種誤解。

他選擇這樣帶過。我選擇正面指控。

然後我建議你討論事情的時候,不要太在乎權威還是前輩怎麼講。不如專注於討論事情本身。

Q6: 好啊!那來啊!照你的說法,「models」資料夾底下多放個「entities」資料夾不就搞定一切問題了?你果然是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者!最好是有框架幹這麼囉唆的事情!

有!它就是Cake(PHP)框架!

看看Cake在Model底下放了什麼:

/View
/Controller
/Model
    /Behavior
    /Entity
    /Table

看到了嗎?

Cake怕你把entity當成整個model,直接擺好幾個資料夾,逼你去思考entity跟model是什麼。

替這些用心良苦的框架歡呼吧!

Q7: 專注於討論事情本身是不是!那Cake的「models」資料夾就沒問題啊!你還說任何框架都不能有!

你看錯了,Cake沒有「models」資料夾,也沒有「Models」資料夾。它只有「Model」資料夾。

資料夾、package、資料庫table命名,都有一個關於單數/複數的原則可以參考:異質性與同質性。

你的「models」資料夾底下不再是同屬entity的class了,而是分為behavior、entity、以及其他你設計的分類,也就是異質,所以應該用單數命名。

參考這個連結:

Should package names be singular or plural?

簡單地說,既然model代表的是layer而非多個entity,資料夾命名上就應該用單數而非複數。

好吧,我這樣說有點太嚴苛了。

如果你知道自己在幹嘛的話,就繼續用你的「models」資料夾吧,我勉強可以接受。

Q8: 等等,不對勁...你整篇文章流露一股氣息...我覺得你不但反對「models」,你幾乎在否定MVC的價值?你怎麼可以覺得偉大的MVC沒有價值?

我前面提過,Taylor Otwell在Laravel 4移除了「models」資料夾,逼迫大家去思考「軟體架構」到底應該是什麼。

我告訴你第二件事。

你去逛Laravel官網,翻遍官網你都找不到「MVC」三個字。

MVC名氣多麼響亮!哪個framework不想打著MVC當作賣點?但Laravel拒絕這麼做。

我再告訴你第三件事。

2015年最新出爐的Laravel 5,它的views在resources/底下,controllers在app/Http/底下。一樣沒有models。

所以你神聖的MVC在Laravel 5底下長這樣:

/resources
    /views
    /lang
    /assets
/app
    /Commands	
    /Console	
    /Events	
    /Exceptions	
    /Handlers	
    /Http	
    /Providers	
    /Services	
    /Https
        /Controllers
        /Middleware	
        /Requests

你推崇的V跟C不再佔據檔案結構的核心位置了。你最愛的MVC現在看起來是如此渺小,

小到沒有討論價值,小到毫無意義可言。

「MVC是三個極度不對稱的存在」,這是個太過客氣的說法。

MVC這個觀念已經無法協助我們討論和思考了。放下它,往前走吧。

我來自Laravel社群。我們不聲稱自己擁戴MVC。

來把時間花在真正值得討論的概念上吧:你正在用的框架,架構合理嗎?框架有沒有擋住你的路?你在框架之下設計出的專案架構漂亮嗎?大中小型專案通用的架構存在嗎?如何分辨使用時機?怎麼做會最彈性?該怎麼描述某個框架才不會對新手揠苗助長?

放下你凡事都要套進MVC的執著,請直接思考「軟體架構」的本質。

啊,我看到MVC粉絲對Laravel 5的分析了:


MVC依然發揮重要的討論價值!我看到Controllers資料夾了!我看到views資料夾了!
剩下的十幾個資料夾全部統稱為Model!果然是豐富又厚重的layer!
我們來討論Model是什麼吧!MVC萬歲!

朋友,祝福你能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小朱針對本文的延伸討論(2015-4-19補充)

[經驗談] 無招勝有招

(Photo via Alyssa L. Miller, CC licensed.)